博主们说,他们到上海特定地区要“专门申请签证”,符合条件才能进入;
四个迷你可颂20rmb
后者则是吐槽上海怎么会有这么贵的东西,博主们专门找了上海市中心物价最高的地方打卡消费,然后放上网供吃瓜群众们吐槽。
我在上海漂泊了多年,看到这些还是觉得挺有意思,但生活成本也没说的那么夸张。比如上面图中这个可颂,门店就在我们公司旁边。它是一家非常奇葩的韩国连锁潮牌店,主营其实是卖眼镜。它的糕点噱头很多,韩国女团Black Pink成员Jennie就带过货。所以这四个小可颂是脱离市场定价体系的。但恰恰是上海有这样的消费选择,让不同等级的消费同时存在,使得它跟其他国内城市相比,多了许多趣味。因此,它吸引了世界品牌和人群移居上海,而上海人也喜欢会往外走。那么在国内讲腔调的上海人,都喜欢出国去哪呢?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,今天我们就来浅聊一聊。
放眼全中国,签证、货币这样的梗,大概只能套在上海,而不是北京、广州或深圳。中国最能中外文化融会贯通的两座城市,一个是香港,另一个就是上海。上次在上海举办的万圣节派对,年轻人的装扮就创意十足。甚至拿香港来对比,都要逊色。
自从上海开埠以来,西方的货品就相继出现在中国家庭的生活中。比如,中国大陆第一家咖啡店开在了上海,中国家庭吃到的第一个奶油蛋糕是在上海,第一个现代电影院也开在了上海。现在有个说法:一个外国品牌要进入中国,首先去上海试一试,上海市场能接受的话,就可以推广全国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,上海就是国际贸易中心。许多外国人,包括英国人、法国人、美国人、日本人等,开始移居上海,他们在经济、文化和建筑等方面对上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而在二战期间,欧洲战乱和对犹太人的迫害,大量犹太难民逃到上海寻求庇护,据说来上海的犹太人多达2.5万人。上海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就可以进入的地方,为数以万计的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。那个时候也有大量的上海富人为了躲避战乱,南下香港或远渡重洋到国外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还有一群上海人跑到了中国台湾。但这些都是逃难、或者聚集在富人群体。真正让普通上海人走出去,则是到了70年代的重要转身。这一时期,许多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开始来到上海投资、工作和生活,使得上海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。
改革开放初期,有一群上海人跑到海外打工,对应50、60后这一代上海人。比如很多上海人去日本打工。有一部由著名演员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《上海人在东京》就写的是这个场景。
许多上海人去日本刷盘子、干苦活,但收入可以达到2万人民币,而当时上海普遍的工资水平仅1000左右,差距达到了20倍。在日本打工一个月,顶在上海上1-2年班。为了这个地理套利,有不少上海家庭,父母去日本打工(甚至是黑工),把孩子留守在上海。
目前在日本也有许多在日华人其实是上海籍,上海人选择移民时,也对日本有特别的偏爱。
而后又到了70、80后,这一代人出国则更多是为了镀金。因为经济发展逐渐起步,2000年之后中国加入WTO,乘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,跟海外的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,而高薪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。这个时候的上海人热衷于去的国家就更多元了,增加了美加澳新,新西兰、英国等等。
与此同时,海外一些性价比高的投资移民项目,比如加拿大当时的投资移民,成本22万加币,全家移民,没有排期也没有语言要求,也促使一些有钱人集体移民加国。近几年来则又有了新的变化,轻移民在2010年之后变得流行。比如欧盟经历欧债危机后,为了招揽各类投资,普遍在2012年左右开放了黄金签证。这类签证可能是买房、买基金、存款,或者捐赠的方式,没有资金、语言、居住的要求,甚至一年不用去一次,就可以拿当地的居留权。上海人也是这个移民的热衷参与者,因为出国次数多,一些二三线城市居民看不上或者太陌生的国家,比如马耳他、爱尔兰、希腊、西班牙,在上海人当中就很流行。如果你也打算做身份配置,但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个项目,请扫描下方二维码